在這次前,我有讀過幾本關於人際關係的書, 《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 、 《一開口撩人又聊心:被異性喜歡,被同性肯定,不冷場、不辭窮、不尷尬、不被句點的人際互動課》 、 和《為愛徬徨的勇氣:阿德勒的幸福方法論》 (成為我最熱門文章)。但慧敏大師在 《停一停,才能看見》 第四章裡對人際關係的論點和之前讀到的不太一樣,短短的一章裡分成了兩個部:關係的維持(The Art of Maintaining a Good Relationship)和原諒的重要(The Journey of Forgiveness)。
- 延伸閱讀:《可以善良,但你要有底線不當好人》讀後感
- 延伸閱讀:《一開口撩人又聊心:被異性喜歡,被同性肯定,不冷場、不辭窮、不尷尬、不被句點的人際互動課》讀後感
- 延伸閱讀:《為愛徬徨的勇氣:阿德勒的幸福方法論》讀後感
維持關係
關於一段關係要怎樣去維持,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自己一套獨特的見解和方法,至於成效如何?真的要通過測試才會知道。對於慧敏法師所提倡的「良好的溝通」和「小別勝新婚」的說法,我基本是認同的。
“… Speak from your heart, which is tender, simple, and true.
People will understand you, and like you.”
by Haemin Sunim
首先,良好的溝通在於「誠」,也是做人處事的基本。
用誠相待說的很容易,聽得很簡單,但操作上存在著一定的難度。慧敏大師也有提到有些人就是因為過於禮貌和拘謹而沒有辦法敞開心扉;這樣的後果導致了相方無法真實的表現和表達。以前,我也有試過為了「討好」某個人而對他/她講好話,我不是說我是一個阿諛奉承的人,我所指的「好話」其實代表著自己的不自信,憂慮自己的直白會冒犯了對方(尤其是對不熟的人);後來我發現,過份顧及他人的感受某程度上等於是誠懇的一種限制。其實只要說話的方式大方、得體、自在,對方就會感受到真誠,這也是讓大家相互了解的方式;這樣反而更有效的建立長久關係。
至於「小別勝新婚」的說話,我確實是笑了一下,心想:雖然被稱為「大師」,但慧敏畢竟也是個普通人阿,他也有對同伴厭煩的時候,而解決方法竟然是分開,是不是有點斬腳趾避沙蟲了?只是說笑而已,我相信他不是這個意思啦。
我自己也認為無論一段關係是多親近,也必須有屬於自己的空間,那是給相方重新調整的機會;但是,我不認為所有的感情都應該要有「分開」的一刻。人與人不是因為分開了,關係就會變好,關鍵在於不在一起的時候是否還願意以其他方式維繫和經營感情。這,才是「小別勝新婚」的精髓。我大部分的朋友都不在身邊,感情也真的沒有變差;這不是因為我們之間的距離有多遠,而是我們懂得在不同的空間和區域,創造出能該我們共同連接的活動。比如說,聖誕節的時候我們會想出一個向身邊人傳達愛的活動,雖然我們不在同一個城市,但因為這樣的一個活動讓彼此連接到一起。那怕是距離再近,不交心也就是陌生人了。
學著原諒
第二個部份也很有意思的。在宗教的層面上每每提到原諒或是寛恕等話題,大家都會把重心放在那個壞蛋身上;你可能會聽到說 「寛恕那些傷害你的人」或是 「要原諒那個冒犯你的人」等勸說,這其實對傷害者沒有太大的幫助。
當一個人受傷的時候,他所需要的是關愛和同理心,講真的幹嘛還要在乎那個壞人阿?所以慧敏大師提醒了我們,當人際關係遇到逆境的時候,學著原諒,但不是因為對方值得被原諒而選擇原諒,而是為讓自己可以活得更好更精彩 !
“Does the person you hate deserve to be carried around in your heart?
Keep in your heart only those who love love.
If you carry around with you people you hate, it causes only angst and depression.”
by Haemin Sunim
我曾經說過,我不喜歡討厭一個人,那樣做只是在浪費我的生命。在討厭一個人的過程中,無意間把精力用在努力去回憶那個人的不好,我沒有任何的得益,換來的只有更多的傷心。與其說是去原諒一個人,不如說是把不開心的是都忽視掉吧。當然,在這之前一定要好好的正視自己的情緒,處理好自己內心世界裡的掙扎才可以繼續生活阿。
淘寶購書請點擊鏈接:【英文版】《The Things You Can See Only When You Slow Down》